深圳鼎盛合代理芯海科技系芯海一级代理商,代理芯海高精度ADC芯片,SOC芯片,wifi及蓝牙模块
MCU国产厂商有哪些,本文进行了盘点,并详细对比了国内外MCU厂商的竞争实力!【获取更多传感器行业深度资讯、报告,了解传感器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等传感器知识,请关注传感代理芯海器,查看往期内容。
】
黄金窗口期下,我们认为“产品完备度”高的MCU厂商可凭借先发优势快速跑马圈地本篇报告我们即从料号数量、中高低端产品覆盖面、生态建设完善度、下游应用覆盖面多个维度,深入对比了MCU厂商的“产品完备度”:1)产代理芯海品料号数量及中高低端产品覆盖面上,兆易创新优势明显,国民技术追赶较快。
2)生态建设上(用于MCU客制化开发),各家差异不大,兆易创新第三方开发工具选择更多、稍具优势3)下游应用上,大多从消费切入,其中兆易创新已由消费为重、向工业消费并举切换,而车规产品上兆易创新、芯海科技、华代理芯海大半导体、BYD半导体已有产品量产,中颖电子、国民技术拟推出车规产品。
1)32位MCU:高端布局&料号数量上海内外存在差距,兆易创新是大陆龙头,国民技术发展迅速我们统计了海外/国内分别近7000/500+款32位产品:(1)ARM Cortex M内核在海外均是主流海外方面,除代理芯海瑞萨以自研为主外(占78%),M系列内核产品占比高达81%,自研内核产品占16%。
国内方面,自研内核较少,M系列占比超过90%,另有少量厂商推出基于RISC-V、Xtensa内核的产品(2)高端产品领域,海内外存在差距,兆易创新是大陆龙头,国民技术发展迅速ARM内核包括中高低端不同代理芯海产品,使用M7/33/35P/55高端内核是厂商能力的直观体现之一。
目前海外大厂基本是高中低全面配齐,低/中/高端的料号数量分别占38%/52%/10%而大陆厂商在高端领域的布局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其中兆易创新最为领先,2020年10月正式推出基于ARM Cortex M33代理芯海内核的高性能产品,此外国民技术研发基于M7的高性能产品,预计2022年推出。
(3)料号数量上,海内外存在10倍差距,大陆厂商发展海外厂商中除微芯、德州仪器32位产品在300-500种以外,其他厂商均有上千颗料号而大陆方面,目前领先厂商包括兆易创新(370+颗)、华大半导体(代理芯海100+颗)、国民技术(80+颗)。
2)8位MCU:大陆厂商中中颖电子一骑绝尘海内外厂商的8位产品料号数量普遍少于32位产品,这里我们统计了海外5家厂商1600余款、大陆4厂商的122款产品:(1)海外自研架构为主,大陆8051架构为主8位产品内核方面,总体可以分为自研内核代理芯海、基于8051开源架构的内核两类。
海外因8位产品开发年代较早,大多数使用自研内核,占我们统计数据的81%国内基本都采用8051架构,我们统计的厂商中仅芯海科技使用自研内核(2)料号数量看,海内外同样存在差距,大陆厂商中中颖电子存在绝对优势。
海外大厂料号数量在100-600不等,而大陆方面除中颖电子推代理芯海出80余款产品外,其他厂商料号数量均在30颗以内3)生态建设:硬件开发工具较完善,软件配套仍有欠缺因工程师需要在MCU的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使得开发过程更便捷。
我们对大陆7家厂商以及海外(含中国台湾地区)的5家厂商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对比:(1)硬件:主要指开发板及其他辅助硬件,大陆各代理芯海企业均有官方提供开发板,该环节海内外无明显差距(2)软件:目前大陆大多数公司直接采用第三方开发工具,包括Keil、IAR等,其中兆易创新支持的第三方工具较多。
海外方面则选择更为多样,并且部分厂商提供自研开发工具(3)学习资料:相对海外厂商,国内厂商在中文学习资料更具优势同时也学习海外厂商,建立开发者代理芯海社群、推出大学计划等,建立本土优势4)下游应用布局:大陆从消费电子切入,往工业及汽车拓展。
海外厂商基本是消费、工业、汽车全面布局,但各家侧重不同其中微芯(重8位)、意法(重32位)重点布局消费、工业,恩智浦、瑞萨重点布局汽车大陆方面,大多数厂商选择首先切入性能要求较低的消费领域,然后向工业级切入,其代理芯海中兆易已从消费为主逐步向消费、工业并重切换。
而车规产品,因在产品性能、可靠性、寿命等方面要求更高,因此目前大陆厂商涉足较少,几乎仅在与安全相关性较低的车身模块有量产产品,包括兆易创新、中颖电子、芯海科技等,而动力域等高端模块几乎没有涉足5)团队结构:团队背景各具特色。
从团队背景看,各有特色:兆易创新代理芯海“清华+留美工作经验”的技术出身管理层特色突出;中颖电子管理层与技术人才大量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国民技术以国内人才为主,2018年以后新任董事长带领公司转型;芯海科技管理层为ADC专家,团队国内人才偏多;乐鑫科技管理层来自新加坡,技术人才来自全球各地。
6)财务指标:2020年大陆龙头营收近10亿,对标代理芯海海外龙头仍有20倍空间从营收体量上看,海外厂商中恩智浦、瑞萨、微芯MCU业务2020年营收体量均超过200亿人民币,而大陆厂商中2020年仅几家达到10亿营收上下的水平,我们认为在“贸易摩擦+缺货潮”的催化下,2022年将有数家厂商有望步入数十亿营收的梯队。
目录 1 32位产品:从ARM核及料号数量代理芯海看,大陆已具备实力 1.1 外购ARM内核,是海内外一致的大趋势 1.2 从ARM内核+料号数量看,兆易创新第一梯队、国民技术发展迅速 2 8位产品:大陆相对布局较少,少数玩家极具实力
3 生态建设:硬件开发工具较完善,软件配套仍有欠缺4 下游应用布局:大陆从消费电子切入往工业及汽车拓展 4.1 海外代理芯海:大厂在汽车、工控、消费电子三大市场错位竞争 4.2 大陆:消费切入、逐步开拓工业市场,部分细分领域已诞生龙头
4.3 大陆:车规MCU要求严苛,大陆厂商从低端切入5 员工结构:规模+薪资+创收三维度,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位居前二6 财务指标:大陆龙头营收近10亿,对标海外仍有20倍空间7 投资建议8 代理芯海风险提示
正文 01 32位产品:从ARM核及料号数量看,大陆已具备实力1.1 外购ARM内核,是海内外一致的大趋势从自研内核转向外购内核是大趋势,目前ARM Cortex M系列占据主流地位从MCU的发展历史看,最初MCU厂商多自研内核,之后随着计算要求越来越复杂,内核厂商开始出现、分工进一步细化,代理芯海MCU厂商开始使用外购内核并将主要精力投身其他部分的研发。
其中目前外购内核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RM Cortex M系列,该系列由ARM开发,采取IP授权形式,相比于ARM公司的其他系列产品(注:Cortex处理器可以分为应用处理器(A系列)、实时处理器(R系列)和微控制器处理器(M系列)),Cor代理芯海tex-M系列具有短流水线、超低功耗的设计特点,专门面向MCU及深度嵌入系统市场。
2004年ARM公司推出第一款Cortex-M系列处理器M3,ST公司抓住机遇,在短时间内向市场推出一系列基于该内核的32位MCU(STM32系列)此后Cortex-M系列处理器迅速发展,2009年,超低功耗处理器M0代理芯海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9个月内就有多达15家厂商与ARM签约。
目前海外厂商几乎都从自研内核转向了使用ARM内核除此之外,近几年RISC-V则成为了32位内核市场的后起之秀,该内核诞生于伯克利大学,特点是简单且免费开源,国内部分厂商也推出了基于此架构的MCU产品,但整体数量偏少。
ARM内核包代理芯海括中高低端不同产品,使用M7/33/35P/55高端内核是厂商能力的直观体现之一目前ARM共推出10款Cortex M系列处理器,其在尺寸、功耗、性能、安全性、是否适用于AI应用等指标上有着差异化定位,全面满足低、中、高端需求。
其中,M0/0+/1/23四颗为低端内核,M3/M4为中端产品,M7/M代理芯海23/35P/55为中高端产品
1.2 从 ARM 内核+料号数量看,兆易创新第一梯队、国民技术发展迅速主攻消费&工业的意法半导体系 32 位市场的后起之秀,也是大陆厂商的重要竞争对手相较于 8 位与 16 位产品,32 位产品集中度更高,前七大厂商均有布局,TOP7 集中度接近 90%(注:赛普拉斯代理芯海被英飞凌收购后变为六位厂商),其中瑞萨和恩智浦在32位市场市占率均接近20%。
而32位市场最大的变量来自于意法半导体,其在2004年ARM推出针对于MCU的Cortex M内核后,通过外购ARM内核快速铺开产品,并凭借良好的生态,市占率持续提升因瑞萨和恩智浦主攻车载市场,因此大陆厂商在32位的最重要代理芯海竞争对手是意法半导体。
除瑞萨以自研为主外,其他厂商基于 ARM Cortex M 的产品料号占比高达 81%,中高端产品全面配齐根据我们统计的 6 家海外大厂近 7000款 32 位产品,(注:原七大厂商中赛普瑞斯被英飞凌收购,变为六家)。
其中(1)外购 ARM Cortex 内核:我们共统计了近 代理芯海4500 款 ARM Cortex M 系列产品,占我们统计的 32 位 MCU 的 64%;若除去以自研为主的瑞萨,则 ARM M 系列料号数量占到了 81%。
同时海外大厂基本是 ARM Cortex M 系列的高中低全面配齐,低端/中端/高端的料号数量分别占38%/52%/10%(2)其他外购:代理芯海少数厂商选择购买 ARM Cortex A 系列内核(通常是用于手机、电脑 CPU),用于高端产品,比如瑞萨共推出118 款多核产品,其中主核多采用 A 系列,辅核多采用 M 系列;而德州仪器则推出了 43 款基于 ARM Cortex R 系列(实时处理器,通常用于存储芯片,适用于 IoT、AI 代理芯海等场景)产品,定位中高端的汽车 ADAS 系统和工控领域。
(3)自研内核:海外 6 大厂商中,仅瑞萨则以自研内核为主(占 78%)、外购内核为辅而其他海外大自研产品基本在 100-300款,根据我们统计的 5 家厂商数据(除去瑞萨),除去瑞萨外,自研内核的料号数量约占 16%。
注:海外厂商以 6 大代理芯海 MCU 厂为统计范围;统计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 2022/2料号上,每家厂商总数上千、各系列多达几十种从内核数量上,除微芯侧重 8 位产品、德州仪器侧重模拟产品外,其他厂商仅 32 位产品料号数量就有上千种,并且每个系列通常都有几十种型号,用来提供不同存储容量、不同频率、不同下游应用的针对性产代理芯海品。
大陆厂商外购ARM内核占比超过90%,少数推出RISC-V内核产品我们统计了大陆8家厂商500余款产品,其中使用ARM Cortex M系列产品的占比超过90%,我们认为该比例高于海外主要由于:(1)海外厂商的大量自研内核产品主要是历史遗留,实际上不管是海外厂商还是大陆厂商,在新品开发时都倾向于代理芯海直接使用ARM内核。
(2)大陆厂商前期主攻消费市场,而32位消费市场的主导者是意法半导体,意法32位产品全部基于ARM内核,因此大陆厂商可以通过外购ARM核生产pin-to-pin兼容型产品,降低替换难度此外,少数厂商推出基于RISC-V内核的产品,如兆易创新、乐鑫科技。
另外乐鑫科技目前产品中更多的代理芯海则是基于美国厂商tensilica(2013年被Cadence收购)的Xtensa系列内核注:大陆厂商选取标准为上市/拟上市MCU公司;统计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2022/2。
从高端产品及料号数量看,兆易创新最为领先,国民技术快速追赶(1)从技术看,与海外中高低端全面覆盖相比,大陆厂商在高端领域的代理芯海布局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其中兆易创新最为领先,2020年10月正式推出基于ARM Cortex M33内核的高性能产品,此外国民技术研发基于M7的高性能产品,预计明年推出。
(2)从料号数量看,大陆厂商与海外厂商仍存在10倍差距,目前大陆领先厂商包括兆易创新(370+颗)、华大半导体(100+颗)、国民代理芯海技术(80+颗)
02 8位产品:大陆相对布局较少,少数玩家极具实力8位市场微芯份额超过30%,是大陆厂商的主要对标者8位市场中,前7大厂商中5家布局了8位产品(英飞凌、TI无8位产品),CR5在70%上下,其中微芯一家独大,超过30%;第二位恩智浦约占15%、三四名瑞萨/意法占分别10%。
自研内核占代理芯海主流,但多家厂商都具备8051内核的产品我们这里统计了5家海外厂商近1600款8位产品,其中(1)自研内核:近1300款自研内核产品,占我们统计数据的81%我们认为8位产品自研比例高于32位产品,主要因为其年代较为久远,当时很多厂商都采取了自研内核,如微芯的AVR(前Atmel产品)、PIC,恩智浦代理芯海的RS08\M68HC,瑞萨的RL78\H8\78K0,意法的STM8。
这些产品因价格低,并且在客户上已有较深绑定,仍占据很大市场份额(2)8051开源内核:8051内核是intel于1980年开发的架构,在1998年失去专业保护后成为开源IP,再次展现强大的二次生命力,各家厂商在8051内核基础上代理芯海进行一定改动后推出各种差异化产品,这类产品基本都统称为8051内核的MCU。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8051 MCU产品已具备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及多个免费开源版本根据我们统计的5家海外厂商中有2家推出了8051产品,料号数量约占我们统计数据的19%,其中赛普拉斯(已被英飞凌收购)8051产品多过其自研代理芯海产品,微芯也有近50款8051产品。
注:海外厂商以6大MCU厂为统计范围,其中德州仪器无8位产品;统计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2022/2料号相对32位较少,各家料号数量100-600种与32位相比,8位市场相对较小&应用较简单,因此料号数量不及32位丰富,海外大厂料号数量在100-600不等,其中代理芯海恩智浦最多,达570余款,全部为自研产品,赛普拉斯(被英飞凌收购)第二,有420余款,其他厂商在100-300不等。
大陆8位市场相对布局较少,采用8051架构的厂商偏多,中颖大陆龙头地位显著与海外市场相比,大陆厂商8位产品布局较少,在我们统计的22家厂商中仅11家布局了8位产品,而这里我们仅列示了4代理芯海家厂商的122款产品。
此外相较海外,大陆厂商使用8051架构的厂商偏多,如中颖电子、宏晶科技均提供的是基于8051架构的产品,其中中颖电子是8位市场的大陆龙头,目前推出82颗基于8051内核的产品(官网列示数据)此外,芯海科技8位产品均采用自研内核。
注:大陆厂商选取标准为上市/拟上市MCU公司;统计代理芯海产品为官网列示产品,截至2022/2。
03 生态建设:硬件开发工具较完善,软件配套仍有欠缺客户须在通用MCU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友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开发过程更便捷大多数MCU为通用型产品,工程师需要在MCU的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因此除硬件性能外,良好的开发环境、可得的学习资料对于工程师来说也极为关键。代理芯海
简单来说,生态系统主要由其自身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硬件开发工具(包括开发板等)、软件开发工具(从配置、开发、编程、监控的全开发过程)、学习资料(包括开发者交流论坛、工程师培训课程、指导手册等)。
意法借力生态持续提升市场份额,为大陆厂商切入市场提供正确思路当年意法半导体市占率的快速代理芯海提升与其良好的生态建设不无关系2005年意法进入市场,不仅提供了免费的开发板,还提供了更易上手的开发软件、易于阅读的学习资料,这与传统厂商“高冷”的做派极为不同。
深圳鼎盛合科技系芯海一级代理商,代理芯海高精度ADC芯片,SOC芯片,wifi及蓝牙模块
意法成功开创了MCU行业建立完善生态的先河,之后不代理芯海管是MCU的传统玩家还是新晋玩家,也都或多或少向更为注重生态的建设时至今日,意法仍然是良好生态建设的代表性厂商,在EE Times组织的消费者偏好投票中,意法产品多年稳居32位MCU第一。
我们认为,本轮贸易摩擦+缺货潮为大陆厂商提供了窗口期,而拥有良好生态建设的厂商能够让工程师们更快速的完成替换
我们代理芯海这里从硬件、软件、学习资料三大维度对大陆与海外龙头做对比:1)硬件:大陆厂商开发硬件工具较为完善,与海外龙头无明显差距硬件主要指开发板及其他辅助硬件,其中开发板是用来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电路板,国内各企业均有官方提供。
而兆易创新、芯海科技、乐鑫科技、华大半导体除开发板外还提供了丰富的官方或三方调试器代理芯海、仿真器2)软件:大陆厂商采用第三方公司Keil、IAR开发工具,而海外厂商选择更为多样目前大陆大多数公司均直接采用此第三方开发工具,包括Keil、IAR等。
此外乐鑫科技建立了自己的物联网开发框架,开发平台针对本公司产品设计,且内容丰富、支持主流三方IDE而与大陆厂商相比,海外厂商一是在第三方开放工代理芯海具的选择上更多样,二是部分也提供了官方自研的、或是与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的软件工具。
(注:SDK一般指软件开发工具包,提供基础开发平台集成开发环境(IDE)是用于提供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通常IDE在SDK基础上还包含了图形用户界面及其他插件,更便于开发者使用)3)学习资料:在文献资料上,海外代理芯海大厂资料多以英文为主,提供的中文参考资料较少。
而大陆企业在中文资料和培训上提供的便捷,是抢占本土市场的一大优势而在开发者社区和高校合作方面,部分大陆厂商则建立了自己的开发者社群,并通过大学计划、大学生竞赛等方式,宣传品牌并培养有潜质的研发人员
04 下游应用布局:大陆从消费电子切入往工业及汽车拓展4.代理芯海1 海外:大厂在汽车、工控、消费电子三大市场错位竞争大厂错位布局,瑞萨&恩智浦汽车领先,微芯&意法消费工业领先(1)恩智浦、瑞萨定位高端汽车、工控市场:。
恩智浦与瑞萨定位较为相似其中恩智浦前期在医疗、通讯市场均有所布局,在2015年通过收购飞思卡尔进军汽车电子领域瑞萨在汽车MCU市场具有领先地位,2代理芯海014年起就已占据汽车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第一(2)微芯、意法定位中低端工控、消费电子:。
微芯2016年通过收购Atmel,在工业控制领域形成全面覆盖的产品线意法半导体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全面布局,包括了工业网关、电信设备、家庭自动化等产品,但在高端的工控、车规领域仍有所局限(3)其他:英飞凌在汽车代理芯海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等领域长期经营,定位高端,价格偏高,且在2020年完成对赛普拉斯的收购,完善汽车电子产品线的同时进入了消费电子领域。
德州仪器主要深耕工业控制与通信领域,在低功耗产品上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4.2 大陆:消费切入、逐步开拓工业市场,部分细分领域已诞生龙头消费级切入,站稳脚跟后开拓工业级市代理芯海场从指标的严苛程度来说,消费<工业<汽车,因此相比于海外厂商的全方位布局,大陆厂商在切入市场时几乎都选择了消费类市场,如兆易创新、华大半导体、国民技术、中颖电子、芯海科技。
通过消费级市场积累后,再开始向工业级甚至车规级切入
以小家电为代表的部分细分领域已有所突破目前在8位领域做得较好的厂商包括中颖电子代理芯海(专注小家电)、宏晶电子等以小家电市场为例,国内各小家电厂商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打开市场:①通过各种应用创新,试图通过创新技术建立起行业壁垒,如集烤/煮/炒/蒸于一体的小厨电;②通过寻找市场空白,推出全新产品,如大力推广的消毒刀架等。
相较于MCU其他领域来说,小家电的MCU产品迭代稍快、需求差异化,而国代理芯海内MCU厂商相对国外大厂,能够提供及时的、更全面的本地服务目前,大陆厂商中颖电子、台系厂商盛群半导体、义隆电子、松瀚电子均已拥有较高市场份额,该四家厂商2017年合计市占率达78%。
4.3 大陆:车规MCU要求严苛,大陆厂商从低端切入车规MCU需同时保障功能与安全性,评估指标远远严苛于消费类和工业级代理芯海MCU车规MCU的评估指标无论从工作环境、使用寿命还是交付良率等方面,都要严苛于消费类与工业级的MCU。
比如汽车发动机舱MCU工作温度区间为-40℃-150℃,车身控制部分为-40℃-125℃,而消费类产品只需要达到:0℃-70℃其它环境要求诸如湿度、发霉、粉尘、水、EMC,以及有害气体侵蚀等等也往代理芯海往都高于消费电子产品要求。
大陆厂商从中低端车规MCU切入,并考虑研发高算力产品车规级MCU由于认证周期长、可靠性要求高,是国产替代最难突破的阵地近年来部分大陆厂商已从与安全性能相关性较低的中低端车规MCU切入,如雨刷、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车身控制模块,并逐步开始研发未来汽车智能化所代理芯海需的高端MCU,如智能座舱、ADAS等。
目前,兆易创新、芯海科技、华大半导体、BYD半导等厂商均有通过车规验证的产品,国民技术从后装市场切入(无需车规认证)并规划车规级产品,中颖电子预计2022年上半年推出车规级产品此外,芯海科技2021年12月发布公告,拟募资2.9亿元/总投资3.9亿,用于车规级代理芯海MCU开发,预计未来销售量可达2亿颗以上,实现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座舱的全面覆盖。
05 员工结构:规模+薪资+创收三维度,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位居前二从公司整体研究人员规模看,兆易研发实力凸显总体规模从200到上千人等,其中兆易创新体量达1000人以上且增长最快;其他公司研发人员代理芯海规模基本在500人以内。
(注:富满电子、国民技术总人数在700人以上,但其中生产人员占比较大,研究人员在500人以内其中国民技术2018年收购斯诺实业后,生产人员人数增加较多,生产人员占比增加到38%)人均工资方面,中颖电子、兆易创新、乐鑫科技位居第一梯队。
兆易创新、中颖电子、乐鑫科技人均工资领先明代理芯海显,2020年在50万上下,富满电子、国民技术由于生产人员较多,平均工资较低(国民技术低于25万元,富满低于10万元)人均创收方面,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分列一二兆易创新最高,2020年人均营收近400万元/人均利润近80万元;中颖电子次之,人均营收280万元/人均利润58万元。
其他公司人均营收200万代理芯海以下/人均利润35万元以下
兆易创新:清华+留美工作经验的技术出身管理层管理团队多来自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核心技术人员海外背景显著,市场品牌人员同样具有一定的微电子专业背景,公司具有国内外研发中心,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了MCU联合实验室。
中颖电子:管理层与技术人才大量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中颖的管理人员代理芯海多具有台湾背景,曾在联电、联咏等半导体知名企业中任职,核心技术和人才则主要由内地自主培养,包括了复旦、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电子技术背景人员国民技术:国内人才为主,2018年以后新任董事长带领公司转型。
管理团队拥有中国华大、中兴通讯等央企背景,其建立了遍及国内外的研发中心,在国内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内部代理芯海人员具有多年的市场推广及MCU产品经验芯海科技:管理层技术出身,国内人才偏多核心技术团队成员较为稳定,具备多年的IC相关领域背景,先后在多家国内外头部IC设计商任职。
市场营销团队具有相关领域经验,曾在晶晨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企业任销售职务乐鑫科技:管理层来自新加坡,技术人才来自全球各地管理团队出身于新加代理芯海坡国立大学,核心技术团队来源广泛,包含近半数的印度、新加坡、美国等外籍人员,有IBM、Sun Microsystems等海外领先软件企业背景。
国内技术团队毕业于浙大、西安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多出自澜起科技等领先集成电路公司
06 财务指标:大陆龙头营收近10亿,对标海外仍有20倍空间国内龙头公司营收1代理芯海0亿上下,与海外龙头仍有20倍差距海外大厂中,恩智浦、瑞萨、微芯MCU业务营收体量均超过200亿人民币,而目前大陆MCU厂商仍处于百花齐放阶段,营收体量较小。
其中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华大半导体为国内MCU龙头,乐鑫科技在WiFi/蓝牙MCU细分市场领先,其中华大半导体MCU估计超过10亿元,兆易创新代理芯海、中颖电子、乐鑫科技均在8亿左右其他厂商如芯海科技、富满电子等营收体量还较小。
“贸易摩擦+缺货潮”窗口期大陆厂商快速成长2022年数家厂商有望步入几十亿营收梯队从历年营收情况看,海外大厂已步入成熟期由于MCU下游应用更迭较慢,客户通常在新品推出时才有更换供应商的意愿,因此过去多年国内MCU市场发展较代理芯海慢。
近两年“贸易摩擦+缺货潮”窗口期,使得大陆以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国民技术为代表的厂商收入快速增长, 2022年将有数家厂商有望进入数十亿营收的梯队
大陆厂商MCU产品毛利率普遍在40%以上,海外厂商整体毛利率在35%-65%不等兆易创新、乐鑫科技MCU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5%以上,中颖电子能够维持在代理芯海40%以上,而芯海科技MCU毛利率相对较低,约为30%。
MCU毛利率的差距或与各公司产品定位有关,兆易创新推出了中高端MCU产品,而目前芯海科技32位MCU均是基于ARM Cortex M0内核
深圳鼎盛合科技系芯海一级代理商,代理芯海高精度ADC芯片,SOC芯片,wifi及蓝牙模块